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总的来看,2021年的形势比预见的复杂、困难比预料的更多,但我们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顶住了压力,防住了风险,经济保持持续恢复发展态势,并以相对较小的政策成本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1月18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态势未变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基于此,如何看待2022年经济发展情况?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实现一季度平稳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充满信心。
从发展基础看,我国有效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影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综合国力继续显著提升,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彰显,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要素条件看,我国着力解决供给领域要素短缺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显著增强。煤炭优质产能释放,价格明显回落,电煤库存可用天数维持在20天以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芯片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3%,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汽车产量已持续4个月增加。
从内生动力看,我国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补短板、提质量,投资需求不断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提升。
从政策支撑看,我国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快打通,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陆续出台,都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策储备工具较多,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推动消费总量扩大质量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着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总量扩大和质量改善,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一是提质量,优化消费供给。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二是增能力,提升消费意愿。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三是拓空间,释放消费潜力。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继续推动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培育建设工作。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四是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消费环境。
四方面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袁达表示,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助企纾困的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着力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积极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期限,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持续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22年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解难题。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等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二是拓空间。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三是促公平。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四是抓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励地方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持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持续带动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鼓励优质企业合理利用中长期外债
境外发债是企业有效利用境外资金、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丰富利用外资形式、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共有335家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592笔,金额合计1958.5亿美元。总体看,中资境外债发行主体日趋多元,优质企业发行规模占比提升,综合融资成本显著下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更加明显,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作用更加突出。
具体来看,一是优质企业发行规模占比提升,多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探索境外融资渠道。2021年,投资级债券发行量占总发行规模的63.3%,较上一年提高4.5个百分点。多家细分行业领域领军企业首次赴境外市场发行债券,获得境外投资者踊跃认购,进一步丰富了中资企业发行主体构成。
二是融资成本显著下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据公开市场统计,2021年中资企业境外中长期债券加权平均成本为3.76%,较上年下降67个基点,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绿色类债券大幅增长,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作用更加突出。据公开市场统计,2021年中资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58笔,发行金额214.7亿美元,较2020年大幅增长162.8%。可持续发展债券12笔,金额59.1亿美元,是2020年的12倍。同时,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全面覆盖了金融机构、央企、地方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等板块。
长期看,中资境外债市场将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合理利用中长期外债,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外债利率和期限结构,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外债风险,更好地发挥企业中长期外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